期刊介绍
期刊导读
- 12/13泌尿外科杂志论文大纲(泌尿外科杂志论文大纲
- 12/09泌尿外科杂志论文致谢(关于泌尿外科的文章)
- 12/07泌尿外科杂志论文引用怎么标注(论文中的参考
- 10/08正常情况下,男性“丁丁”的发育变化是怎样的
- 09/18第四代手术机器人XI“入职”上海长征医院 首秀
小儿泌尿外科的“发源地”:不放过一例疑难重(3)
每周四的科室大查房,50年来从未中断过
科室“家风”:严谨治学、做最纯粹的医生
在这个享誉全国的科室里,每天都挤满了慕名而来的患儿,但在医生们的门诊、办公室里,却不见一面锦旗。“不能挂,一挂就跟风,一面锦旗两三百块钱,还不如把钱省下来给孩子买营养品。”11年前,黄澄如的另一个学生——北京儿童医院泌尿外科前任主任、现任外科教研室名誉主任孙宁就曾跟新京报记者强调,孩子痊愈,就是对医生最大的奖赏,医患关系最根本的就是“信任”,是医生,就要替孩子的长远考虑。
做到国内顶尖的同时,仍有居安思危的紧迫感
“黄澄如教授曾说,我们科是中国小儿泌尿外科患儿的最后一站,不管之前是做坏的还是被拒收的疑难重症,从来不拒绝。”北京儿童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张潍平说得轻描淡写,这背后不为人知的却是一个又一个惊心动魄的手术经历。
与成人不同,孩子存在各种泌尿系统畸形、肿瘤等问题。上世纪70年代以前,以成人为主的泌尿外科面对小儿泌尿系统疾病时,经常事倍功半,甚至会发生一些难以弥补的错误。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,小儿泌尿外科逐渐受到重视。1972年7月,在吴阶平院士、张金哲院士、孙昌惕教授、吴文斌教授的关心帮助下,黄澄如教授带着学生白继武和梁若馨,在北京儿童医院成立小儿泌尿外科,成为国内最早的小儿泌尿专业。
以尿道外伤为例,因为车祸交通事故造成骨盆骨折撞断尿道的外伤,国际上力主延期手术,医生需先给患儿进行膀胱造瘘排尿,半年后再行修复手术。张潍平主任解释,如果延期手术,就意味着要进行两次手术,经济负担大。而且患儿带着造瘘管生活不方便,陈旧外伤手术也很难做。
不放过一例疑难重症,不小觑任何普通小病,不要锦旗、拒收红包,用最低花费求最好的治疗效果,一脉相承的风清气正与妙手仁心,他们以悬壶济世的情怀执起手术刀,为患儿修补生命。
配置:23名医生,20多位硕博研究生,床位由最初的11张增加至如今62张。
“《亮剑》中有这样一句话‘一支部队也是有气质和性格的,而这种气质和性格是和首任的军事主管有关,他的性格强悍,这支部队就强悍,就嗷嗷叫,部队就有了灵魂。'可以说,黄头的风格,对我们团队影响是最大的。”在张潍平看来,这位亦师亦友亦母的老太太,风格就是纯粹,在一些人眼里,甚至会觉得“怪”。“简单得如一张白纸,眼里只有病人。今天看来很多被称赞为高尚的事儿,在她这儿就是本应如此。把孩子的病治好了,那是应该的,为什么要宣传?病人来住院治病,该交的钱已经交了,为什么还要塞红包?”张潍平说,不管是亿万富翁还是一贫如洗,在她眼里,就只是病人,关键是治好病,其他事一概不沾。
“孙老师和张老师两位老将扛着许多研究课题,他们都非常严谨,出来的数据一定要真实,踏踏实实做。科研虽然是临床医生的短板,但我们也在努力,希望凭借丰富的诊疗经验等多方面,寻找临床证据。”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梁海燕说,全科室成员一直在前进的路上努力,因为大家都知道,这个科室就是患儿的最后一站。虽然也会遇到无法治愈的患儿,但每个医生心里都会有座“坟墓”,那个逝去的病人会让人牢记一辈子,也会不断督促自己更加努力前进。
让张潍平印象最深的,是上世纪90年代末接诊的一名两三岁的双肾胎儿横纹肌瘤型肾母细胞瘤患儿,在很多家医院都被判“死刑”。收治进北京儿童医院泌尿外科时,孩子体内肿瘤长得非常快,几乎无法呼吸,也不能进食。
每周一次的科室大查房,专门为讨论疑难重症病例而设立。
【科室档案】
手术室内,当时年纪尚轻的张潍平,只在一旁负责拍照记录,腹腔被打开的那一刻,他看到的只有肿瘤,脏器被巨大的肿瘤遮挡。这一次手术,黄澄如顺利剥离了一侧肾脏肿瘤。此后又进行了第二次手术,为孩子切除掉另一侧肿瘤。这个曾被多家医院判“死刑”的孩子,奇迹般地活了下来。“现在,那孩子估计二三十岁了吧。这个手术开创了一个先河,之后多重的孩子我们都敢接,而且还开始尝试保留肾脏的肿瘤剜除术,尽可能地为孩子保留肾脏。”张潍平的言语中,透着满满的自信。
文章来源:《现代泌尿外科杂志》 网址: http://www.xdmnwk.cn/zonghexinwen/2022/0909/542.html